—— 医引
栏目:现代诗歌发表日期:2021-12-06浏览量:373
医之浊
医之誉由来已久!源于华夏大地历代名医辈出,赞誉名满天下。而医之浊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沉积的污垢,越积越多让人不得不嗤之以鼻。有些人迫于生计所需情有可原,而少数自恃聪明的人却投机取巧、不研医理、不究药效、不下功夫,拎起中医大旗浑水摸鱼,以医谋利。历来社会动荡时期,各种江湖乱骗借中医之名仅仅为谋生而已,旧社会种种医之乱象大多数都是生计所迫。凡坐地行医者几乎都身藏看家本领靠技术吃饭,因为没有真本事就无法生存,但是真正受到系统中医传承教育的人为数不多,大多数名医都是非常喜欢中医而自学成才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有传统文化基础做基石。现今太平盛世又有极少数人不是中医却经营起中医药事业做起了发财致富美梦,这些医之浊本人就不再例举概述免得招来一片骂声。再补充一下希望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去做……
目睹现在中医之乱象使人义愤填膺,不吐不快。中医界之浊!中医人之浊!中医理之浊!中医业之浊!让人实在不忍直视。欲言,缺乏调查依据;欲写,才疏写不到位;医之浊乱文词难述!说来不清,道来不明,欲说还休憋着难受!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摆一摆事实,至于表达的是否恰当请大家予以指正和批评。
1.1中医界之浊
中医界之浊是因中医队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吹牛不上税,说话不犯罪所以什么话都敢说,导致大众看不透、认不清,听不明中医到底是个什么医学?中医到底能治什么病?中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让人无所适从!什么病可以看中医?什么病中医可以治疗?这些问题一般人都无法判断,致使很多患者在求医路上几经周折真是艰难困苦,甚至贻误病机。一个好中医,不仅仅只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而应该承担着传承中医、普及中医、弘扬中医的责任和使命。要让人们正确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理解中医、用好中医、承担起医生用药无误,患者治病有门的两不误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将中医疗效夸大误人视听,不论是将中医疗效夸大化还是将中医药方神秘化都不是做个好中医的行为!中华民族悠久的中医药蕴含着精深的文化内涵,她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一种大智慧,与宇宙自然法则融会贯通,只要我们靠近她就会受益无穷……
可是有些中医人却把中医妖魔化、江湖化、玄幻化、神秘化,不能运用中医宏观的辩证方法,究其原因还是做中医的自己没有学懂、学通,对患者的症状、体质等信息辨别不清不同的“证”,不能对“证”下药。加上中医的研究方法普遍停留在单纯运用观察的方法或只有少量实验研究的水平上,理论形成过程也基本是采用逻辑、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推理来证明这种合理性,这些方法组成了中医传统的研究模式,实体模型方法的缺失造成了中医理论难分证伪。因此这些内心空虚、抱残守缺的中医人,用药故弄玄虚,借一番神操作忽悠患者,久而久之致使部分人群误会中医是伪科学、是骗子,治不好病,吃不死人。
中医有中医的理、中医的术、中医的道。可是又有多少中医人能把中医精髓简单明了的展现给大众?很多中医人自身都道不清、理不明,缺乏对中医的自信,当然这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甚至有的中医人被患者的无知所逼迫,说出无奈的假话,因为假话好听,患者愿意听,有的假话是医生“话疗”所应用了善意的谎言。中医是以朴素辩证定性描述的思维过程,以形象思维、类比为主的方法,从宏观角度来认识人体,综合分析辩证,整体参透辩证论治,需要的是中医人的历练,用心揣摩,见微知著,洞察秋毫的才能去做到。而有些名中医却故作神秘,好像具有神秘感的中医才是高人。
1.2中医人之浊
身为中医人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智慧的人,以一位科学工作者地态度对待工作。就像对学医人的要求一样“胆大心细,行方智圆”,可有些中医人却胆大妄为、行为讹劣、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一点也不开明。中医人要研究好“中医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学习各家所长,拿来皆为医可用,临床上看什么病需要什么治法用什么方药,在学术上求同存异才能有利于中医药的发挥。还有些中医人临床工作半辈子都从来不读书学习,本人不相信一个不学习的人,能得心应手的在临床诊治中治病救人?一个好医生必然应该是一个“日理临床夜读书”的人,只有不断的突破自己才能有所建树,没有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潜质怎么能成为大医?中医人虽不是神也不是圣人,但必然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优秀人!更有些中医人则一身俗气,沾染很重的江湖习气,用什么佛系、道统等等为个人镀金,什么这个派那个派,俨然以江湖习气左右自己,没有学者风范!本人认为那不是一个本本分分做中医人应有的品质。最让人气愤的是,得知来我处看病的女性患者被某男性中医人以看病为由触摸隐私部位(这些妇女还包括没有结婚的女孩子),还让女孩子拍隐私部位发给他,说是要用来观察治病……做为中医人不能与时俱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用现代检查手段妄下结论,在不做B超的情况下给患者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吃了六十多副药后一点症状都没改变,结果做B超检查不是多囊卵巢症……
中医人之浊是中医的浊中之浊!笔者目睹之怪象很多,说多了有伤大雅。要做好中医首先是要实实在在的做,把中医药真实的本相原原本本的展现给人们,不要出妖,中医就是一门实实在在治病救人的实用性自然科学,是一门治病救人的方法论,有科学理论体系依据,有药物制剂实体,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望闻问切非玄术,辨证论治是科学,她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
1.3中医理之浊
中医医理说简单真的很简单,很多医理“道法自然”,不乏取自于生活中的智慧、因为她平凡来自于生活所以“百姓日用而不知”。从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到宏观调控学,形成了一整套完美完备医学理论体系,结构严谨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这是一套“控制论”——控制论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理论之一,由美国数学家罗伯特·维纳1948年提出。它是一门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内部或彼此之间控制和通讯一般规律的科学,在工程、生物、经济、社会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人类社会很多领域都离不开控制,包括自然生态在内的系统,从建构那一天开始,就得通过信息传递获得反馈,并以特定方式进行纠偏,通过纠偏而进化,进而达到整个系统运作逻辑的自洽”理论,但是中医理论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控制论”。这是国人都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医治病是用疗效来验证的,能掌握运用得法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要将很多哲理、中医法学、中医医算学、中药学、中医学、针灸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理论知识相结合,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悟透的。中医的医算是由阴阳五行学说到五运六气学说、时辰诊法、灵龟八法物候这些知识的应用,这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和潜心体会才能引用于临床,学好一门科学都不容易!何况中医要用几十门学科知识的储备来装备自己。就一套简单的辩证法、有阴阳五行辨证、八钢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五脏六腑辨证、三焦辨证、什么奇恒之府、脉法等等,让初学中医的人就要揣摩好几年,当把这些知识学清楚了就不觉得有那么复杂了。特别是脉学,从古至今就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现在中医是脉学不得语,只要一提就会招来一片骂声,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中医最大的谎言就是把脉》,那位老中医声称欺骗病人五十年,说自己行医五十年号脉不知道脉为何物,招来一片骂声。本人作为一名几十年的中医人,个人认为脉学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因为《仁仁斋医学笔记》徐灵胎就提出“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所以有些病可以舍证从脉,有些病可以舍脉从证,凭脉不是唯一的依据,容易误导自己和患者……脉可以作为寒热、温凉、表里、虚实、脏腑,气血辨证的参考依据,但不是唯一的诊断疾病凭据。本人医学深得父亲的指导,他老人家说“脉是指下了了,心中难明”,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过于依赖脉学是会误导中医的研究与发展的。本人认为,脉学可以玄化,但没有这个必要,我绝对没有贬低脉诊的意思,而是中医的优势在于症候群的宏观到细化,有一整套完备的诊疗体系(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其整体观具有凌驾于西医局部病理之上的优势。脉学是四诊的一个部分,对于疾病性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在脉学方面过于玄化、万能化,用石学敏院士的话来说,只会误导更多的学子,这本身非但不是爱护中医,而是毁灭中医!
1.4中医业之浊
中医业之浊,问题由来已久,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需要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现在一些所谓的中医馆、中医诊所、民营医院中医科纯粹是为钱途而产生的,更可悲的是很多中医人已沦落成商人的赚钱工具,是高薪养浊!他们拿上执业医师证不是治病救人,也不是专心研究如何诊治患者的疾病问题和解决社会疾病预防工作,而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每一位患者的资源价值,怎么能在这个患者身上赚多少钱?公立医院的中医整体素质、教育质量都很好,但是我们的教材本身就束缚了中医人的手脚,使这些中医人的思维受到了局限性和无形的制约,越明白的人越感到很多无奈。体制内的中医人用药受执业药师(住院药师)和药典法定剂量限制,不能发挥好中医的特殊性,民间中医人(体制外)相对来说可以突破用药限制,但是整体知识储备少又不能很好的运用中医理论来驾驭药物,有时候存在着胆大妄为之嫌,杀人于无形之中。中药是个极具特殊性的治病工具,有其独特的两面性,既能治病救人又可以伤人害命,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很难驾驭发挥好中药的极致。上层中医人多是学院派,头衔高、美誉多、说的多、做的少,出的很多东西基本脱离临床实践,有些专家教授虽是一号难求,却名不符实。他们在名利场上像个花瓶被人搬来搬去,只热衷于出席名目繁多的会议博取名利双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治病时更是力求维稳,开太平方,基本都是以保全名誉地位为主而丧失了治病救人的初心,这对于深陷疾病的患者来说无异于灾难。患者挂个号,排不上;排上号,病不等医;等上医,也只是流水线上的作业本,大多数让学生操作,从诊断到治疗(处方用药)也就几分钟便结束了,这些名利之医不是不认真对待患者,而是时间控制了他们,根本就不容许任何人占用!
中医的衰败从更宏大、深邃的宇宙史和文明史背景上看,其实有着更深刻的内因,这种衰败本身蕴含着必然,这也是“道”的显现,简而言之,就是因为我们离了“道”。幸运的是,我辈现今已迎来了中华文明否极泰来的时光,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中医药都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科技成就。当今中医人再不用故步自封,画地为牢,一定要把当代文明成果、先进科技、综合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手段运用到诊疗实践中去,展现当代中医药人的传承精神与时俱进!
张志励于和泰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