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善铸
栏目:古典诗词发表日期:2025-10-01浏览量:41
评者风采
野森,实名赵福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小说选刊》《作家文摘》《散文百家》《中华诗词选刊》《中华诗词》《中国文化期刊》《洛阳诗词》等报刊网络媒体,著有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10余部书。曾荣获全国“中华宝石文学奖”和“今古传奇文学奖”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大奖。作品《高山春秋》被改编成电影《绿梦》全国放映。
【诗词赏评】
时代古体诗人的峰位
——由王善铸诗词创作引发思考
时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里走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滋养生长的温润雨露和温暖阳光。中国古典诗词在继承和发展中走进了这个时代,成为了这个时代承载历史发展印记的重要工具之一。古老而又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如何肩负起承载时代发展印记的历史使命?处于时代中的诗词爱好者,都在认真地思考着、积极地探索着、勇敢地创作着、努力地争取着自己的时代峰位。
王善铸先生制作85首诗词专辑的行为和他所创作的诗词,震动了我的心灵,牵引了我的视线,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的创作态度
我给几位古典诗词爱好者的诗词专辑,写了几篇评论文,在网上发布后,一位网名:WSZ的朋友主动加了我的微信,与我联系说,他也要制作诗词专辑,并诚邀我给他写评论。可他把自己整理好的诗词发给我后,几次删除,几次又发,最后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对不起老师,忘了几处仍有问题,所以才这样。”
我打开他整理出来的诗词专辑,好家伙,几乎每首诗词都有注解,甚至有的诗词,一首作品后边的注解比作品的字数多出了好几倍!还有大片文字的作者简介、工作简历、作品发表情况等。我耐心地给他说:“我们制作的专辑不允许有这么多注释啊?”他连忙解释说:“老师,那是给您写评论参考用的。您制作的专辑里注释尽管删去,工作简历和作品发表情况都不要;简介,您可以压缩到允许范围内。”
我长长地松了口气,按下浮躁的心情,恢复到正常心态,边喝水边和他聊了起来:“85首诗词算怎么回事儿?整理成100首诗词给我吧。”他说:“我这些年是创作了很多诗词,可还没有琢磨透彻,还没有打磨成。自己都不满意的东西交给你,制作成专辑,呈现在读者面前,那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对社会的不尊重,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我又说:“100首诗词不算少了,我给写的评论文,你今后肯定是要出正规书籍的,你可以作为那本新书的《书序》使用……”当时他心动了,可第二天凌晨两点多钟,他就又给我发微信说:“做人的原则问题不能丢,还是85首吧。”我的心里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缕对王善铸先生的敬意。
另外,王善铸先生的85首诗词专辑,均采用“中华新韵”一种填词方式完成。并且他还多次微信聊天中对我说:“您在审核中若发现我的诗词存在问题,尽管删除,我也不再添加。”我问他:“这怎么行?你的诗词专辑本来就不够100首,删去了,不就更少了?”他回答说:“硬缺勿滥!”这使我对他更有好感。
这些年,古体诗词创作风起云涌,这说明古体诗词在现代社会上有地位、有价值、有继承和发扬的空间。但在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个别新创作的诗词有施效颦现象、迎合时势现象、急功近利现象,创作出来的诗词缺乏推敲打磨,缺乏精准优美,缺乏意蕴灵魂,普通粗糙作品太多,精品佳作太少,给大众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善铸先生的古体诗此创作态度是正确的,也许他创作的诗词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惊喜吧?
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地看起他所提供的资料和诗词来。